工业是推动经济稳步的增长、促进创新发展、保障物质供给的关键力量,没有工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就没有经济的高水平发展。
10年来,遵义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富有遵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遵义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中国酱香型白酒的核心产区,遵义不仅拥有茅台这样的世界级品牌,还孕育了习酒等知名酒企。在消费升级日益明显的今天,被誉为遵义工业经济“压舱石”的白酒产业,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转型升级。
清晨,位于仁怀名酒工业园区的贵州唐庄酒业车间里已是一片繁忙,72台“上甑机器人”挥舞着机械臂,通过红外测温与数据中控系统,机器人实现了“毫米级”精度的撒料、铺料操作。
“过去‘上甑’要靠老师傅‘一看二摸’,现在机器人就能实时调节蒸汽通道分布,不仅极大的提升了生产效率,还实现了工艺的优化和标准化。”唐庄酒业设备能源部主任刘述欣介绍说,智能化改造让公司生产的酒品质更加优质、稳定。
在贵州氿洲道酒业有限公司,新引进的3台全自动润粮机,能在同一时段多次翻拌酿酒原料,确保粮食吸水均匀,润粮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过去需要几十名工人连续作业的润粮工序,现在只需几名技术员监控参数就可完成。
“通过智能控制管理系统,原料吸水均匀度提升了30%,酿酒效率提高了40%,2024年公司产量预计突破500吨。”该公司CEO黎仲介绍,企业还完成了窖底防渗改造、煤改气、水冷改风冷、暗管改明管等工程,全方面促进提质增效,推动绿色低碳生产。
在贵州艺森源包装有限公司,全自动酒盒生产线万件手工盒和卡盒,人力成本下降70%,产能提升60%。该公司董事长张勇感慨道:“过去依赖手工贴标的低效模式已成为历史。”
从传统酿造到智能生产,从单一企业到全链协同,遵义白酒产业走出了一条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2024年,遵义白酒产业总产值有望达到1408亿元,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稳步的增长的重要支撑。
然而,遵义并未止步于“卖酒”,而是通过产业链延伸与消费场景创新探索出“白酒+”的转型路径,推动消费者从“品酒者”转变为“文化体验者”。
在老城附近的“遵义·1935”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红色文化与酱酒体验相结合,成为游客“微醺打卡”的热门地。在酱香味十足的赤水河谷,“醇香之旅”“醇味之旅”等6条主题线路串联起茅台酒镇、土城古镇等景点,游客沉浸式感受到了“酒旅融合”的魅力。
在贵州习酒股份有限公司的“习酒文化城”,历史展陈、工艺体验、庆典活动等功能完善,游客还能参与定制封坛酒、品酒师培训等活动。
在茅台镇,酱酒冰淇淋、酱香黑啤等跨界产品进一步拓宽了“酱香生活”的外延。
当一杯酱酒成为美好生活的注脚时,一场由“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的产业革命,正在中国白酒版图上刻下鲜明的“遵义印记”。
2025年,遵义白酒产值目标将达到1500亿元,提质改造星级特色酒庄15个,打造美食美酒街区2条、酒旅融合景区2个,规范提升白酒体验店6个,构建“白酒+”消费新模式、新场景。
从单一酿造到全链赋能,从“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我们有理由相信,遵义正在重新定义中国白酒产业的价值维度。
近年来,遵义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传统产业优势,加速向新兴起的产业、航天装备产业等领域的拓展,形成了“传统与新兴起的产业并举”的工业新格局。
在遵义巴斯巴科技公司的智能化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按照设定程序操作设备,有条不紊地对新能源汽车充电座的端口进行二次加工。原材料铝锭经过压铸、加工、表面处理等17道工序的精密加工,变身为新能源汽车充电端口的关键部件。
这家为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量身定做核心零部件的企业,近年来一直在优化产业体系,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2024年实现产值3.5亿元,成为遵义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缩影。
翻开遵义的工业版图,以巴斯巴、大地和、贵州容百、新蓝辉等为代表,重点生产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电池”三大系统,配套生产充电桩、汽车空调等核心零部件的新能源汽车配套企业正在乘势而上,积极推动着遵义新能源汽车产业蓄势加速。目前,全市新能源汽车企业正立足区域整车制造配套需求,加速技术迭代,推动产品向高的附加价值领域延伸。
航天装备制造企业在遵义深入推动工业强市战略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2024年,一批以研制生产航天装备为重点的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关键设备等企业坚守领域、坚持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产值480亿元,成为全国产业链备份的关键一环。
在贵州航天新力科技有限公司,单件价值超200万元用于第四代核电领域的主蒸汽管嘴法兰刚刚下线。它比美标ASME标准高出15%,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国产化替代。
在该产品生产的全部过程中,贵州航天新力科技有限公司采用数字模拟和实物验证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熔铸、锻造和热处理阶段的全流程模拟仿真,优化锻造变形的步骤,突破了耐高温材料复配、整体锻造成型等施工难度。2024年,贵州航天新力年产值同比增长25%。
在另一家航天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贵州航天精工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钛合金螺纹紧固件连接件、锯齿环锁紧双头螺柱组件、航空航天用带垫卡箍、高锁螺栓螺母等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航空航天重点型号任务,并多次获评贵州省级名牌产品,“遵义制造”飞进云霄。
笔者从遵义市工业和科学技术局了解到,2025年遵义将围绕建设“全国航天装备产业备份基地”和“成渝装备制造配套基地”目标,全力发展特种化学电源、精密传动系统、标准紧固件、电子元器件等关键零部件产业,引进一批航空航天及铝、钛材料配套企业,通过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协同,力争航天装备及关联产业产值突破520亿元。
黔北大地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近年来,遵义市深入贯彻贵州省“富矿精开”战略部署,扎实做好“富矿精开”大文章,统筹资源开发利用,推动铝、锰、钛等资源型产业向精深加工延伸,加快建设现代化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实现了从单一开采到全产业链发展的转型升级。
在务川自治县,国家电投集团贵州遵义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的高硫矿悬焙烧脱硫技术,成功解决了高硫铝土矿的工业利用难题。2024年,该公司生产氧化铝88万吨,实现工业产值31亿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将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产生的含镓母液供给下游企业提取稀有金属,实现了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利用。
在播州区,从矿山开采到氧化铝,从氧化铝到铝液,从铝液到各类建筑、工业型材,一条“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制品”全产业链生产体系正成为该区的支柱型产业链条。
目前,该区通过铝液直销、多元发展下游铝精深加工公司,已聚集铝及铝加工规模以上企业31家,产业产值达157亿元,有效促进了资源就地转化和产业集群发展,成为全省重要铝及铝加工全产业链基地。
以长岭特殊钢、贵州钢绳等重点企业为引领,在红花岗区、播州区等地布局钢铁、钛、锰等产业集群。余庆县、道真自治县依托丰富石材资源,发展“砂石骨料+水泥制造+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
赤水市围绕竹资源,延伸竹产业链条,打造形成竹日用品、竹包装类、竹家具和竹建材等竹制品精深加工体系。正安县通过加强吉他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了从木材加工、零部件生产到成品组装、品牌营销的完整产业链,吸引了144家吉他生产及其配套企业聚集,年生产吉他240余万把,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竹制品到钛材料,从锰矿石到吉他弦,从富矿精开到全产业链,遵义不仅实现了产业形态的升级,更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下一步,遵义市将扎实推进“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头号工程,持续做强白酒首位产业,推动基础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延链强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持续迈进,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工业支撑。(文/李燕 图/遵义市委宣传部)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